Skip to content

受難週默想-約翰福音12:12-19 王來了

    作者:梁家豪

    讀經

    約翰福音12:12-19

    12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的人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13就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他,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14耶穌得了一個驢駒,就騎上,如經上所記的說:「15錫安的民哪,不要懼怕!你的王騎著驢駒來了。」16這些事門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才想起這話是指著他寫的,並且眾人果然向他這樣行了。17當耶穌呼喚拉撒路,叫他從死復活出墳墓的時候,同耶穌在那裡的眾人就作見證。18眾人因聽見耶穌行了這神蹟,就去迎接他。19法利賽人彼此說:「看哪,你們是徒勞無益,世人都隨從他去了。」

    釋義

    耶穌帶門徒進耶路撒冷的這一天,因為群眾拿著棕樹枝來迎接耶穌,也是後來教會舉行主日崇拜的日子,所以在教會傳統裡,許多教會稱這一天為「棕枝主日」,藉此讓人想起耶穌進城時的情景,氣氛是如此的熱烈、特別。而在約翰福音12章12節對這天的描寫裡,也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用「第二天」來作開頭,為的是呼應耶穌在前一天裡行了使拉撒路復活的神蹟,提醒我們留意這件事的後續影響。換句話說,在拉撒路復活後的隔天(v.12第二天),許多人在耶穌進城時蜂擁而至。於是,透過約翰的記載讓我們看到,這神蹟(約12:18)給耶穌帶來的宣傳效果何等巨大。由喪事變喜事,當時許多來到拉撒路家慰問的人都見證了這神蹟的真實,接著又有許多人聽見了這些人的見證,以致於「瘋」耶穌的「行程」就像滾雪球般的,一時之間蔚為風潮。馬太福音21章10節則記載「全城都驚動了」。

    這轟動的場景,「瘋」耶穌的盛況,神蹟產生的連鎖反應,是約翰想在這一幕中告訴我們的背景,就如第12~13節裡用到的詞彙:許多人、聽見、迎接他。相似的詞彙重複出現在第17~19節裡,如:眾人、世人、聽見、迎接他、隨從他。而第19節法利賽人說的話更強調了這幕背景多麼搶眼,彷彿在跟我們說「耶穌多麼受歡迎啊!世人都來按讚、留言、訂閱和分享了。」如果在今日,新聞標題應該就會寫成:「耶穌旋風狂掃耶城」吧!

    然而包裹在這些熱鬧詞彙中間的第14~16節內容,則異常地跟它的上下文不合群,提醒我們作者約翰意圖告訴我們一個對主角耶穌來說更真實的處境。事實上,耶穌祂是孤伶伶的走在這一條路上,且祂必須要獨自的走到最後,直走到祂上十字架。因為沒有一個人當下明白祂此行的目的,沒有一個人體會到祂愛我們的心,一個人也沒有,連祂的門徒也沒有。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後來才明白的(v.16)。因此,許許多多走在這條路上拿著棕樹枝的人們阿!有哪一個是與祂同行的人呢?又成為一個與耶穌同行的人是什麼意思呢?人們喊祂「王」是表示什麼呢?手拿棕樹枝,跟上耶穌「行程」的這些人算不算是與祂同行的人呢?在受難週的第一天,背景是在眾人的歡呼讚美中,耶穌孤單的獨自走向通往十字架的道路,「王」來了,但沒有一個子民跟隨

    默想

    1. 我所信的主耶穌,是走向十字架的主,我是否在跟隨?我是一個拿著棕樹枝的歡呼者?還是一個真知道耶穌往哪裡去的跟隨者?
    1. 參加受難週的活動、聚會對我們有益,但不等於就是跟隨主耶穌了,我是否明白跟上主耶穌的行程和跟隨主耶穌有什麼不同?
    Entry_of_Christ_into_Jerusalem_by_Anthony_van_Dyck.jpg
    Entry of Christ into Jerusalem

    Artist:Anthony van Dyck

    Year:1617

    Type:Oil painting on canvas

    Dimensions:151 cm × 229.2 cm (59.5 in × 90.25 in)

    Location: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 Indianapo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