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培養一個愛神的孩子,需要一整個教會

    作者 : 蔡文雅

    你可能聽過「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我則認為,「培養一個愛主的孩子,需要一整個教會」。

    身為一位牧者,兒童主日學對我而言不是一個單獨的事工,或許不是所有人都投入,但必須在教會各方面的服事都考慮到孩子的需要,也考慮到家庭的參與,所以是整個教會全體邁向成熟的核心。

    受眾一定要包括孩子

    我從成為基督徒、獻身為傳道人,一直到自己撫養小孩,持續觀察孩子如何對世界發出問題、如何思考抽象事物、如何詮釋生命、如何理解神。我發現,孩子幾乎每時每刻無所不用其極地要融入這個世界,他們模仿大人試圖快快長大,仔細觀察各種細微事物好讓自己掌握更多。

    因著這樣的觀察,我與丈夫服事時,考慮的是教會整體而言對孩子是否友善,主日信仰是否適合閤家討論。我們能不能為有心教導孩子的家長預備?能不能讓沒有孩子的弟兄姊妹多了解孩子的語言?能不能讓大家禮拜日來教會時,都可以從同一個信息受益,包括孩子。因此我們嘗試按著經卷逐章逐節講道,可能一年只講了出埃及記和約翰福音,但是在這兩卷聖經中反覆思考、討論深入淺出的信息。我們的受眾一定要包括孩子,所以我們嘗試用繪本導入聖經信息。

    例如講到出埃及記16章以嗎哪為主題的經文,孩子們先一起讀經文,然後我們搭配《好餓的毛毛蟲!》。這本繪本的主軸是毛毛蟲不斷吃東西,最終目的是成為蝴蝶。這讓我們想到以色列人吃了嗎哪,最終目的是成為一群榮耀神的新群體。信息與繪本的搭配,讓大人與孩子都領受信息,就是神的供應及人(蟲)的蛻變。實際上操作起來,困難度不高,因為毛毛蟲的圖片及手工勞作素材很容易找到,即使只是讓孩子塗塗畫畫,他們也很歡樂。

    出埃及記16章後半部以安息日主題的信息,我們考慮受眾層面可以更廣泛,以《我好擔心》開場。一開始可以前情提要一下沒有冰箱(沒有嗎哪)的擔心,然後延伸到各樣的擔心,這在疫情期間對大人而言也是很貼近生活情境的開場。以色列人因為擔心而多收嗎哪,小孩、大人都有各樣的擔心。這可以成為開始的話題,也可以用繪本帶過。進入內文思考時,則以《愛心樹》來表達供應者的心情。故事裡那棵樹非常愛小男孩,無論他有任何需要,樹都願意供應他的需求,因為樹享受和他在一起的時光。反過來,小男孩也很愛樹。後來小男孩長大了,離開樹去追尋其他事物,但樹仍等待著。至終,當老去的小男孩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到樹下,樹仍為他預備一個可安歇之處,而樹很快樂。

    要結合繪本與經文內容的信息,預備工作必須紮實。先反覆研讀經文,歸納經文中的精義,再反覆琢磨神學主題,並挑選能緊扣且襯托主題的繪本。這當中需要花費不少力氣、時間及討論,但這樣的過程讓傳講的人與聆聽的人都獲益良多,而且同樣的主題或素材在週間家庭生活中容易複製、延伸,讀聖經不再枯躁乏味。

    值得費時的工程

    用這種方式預備信息,會時常感到能力與時間均捉襟見肘,無法投入大量時間研讀聖經、沒有足夠的繪本知識、還有許多事工等著要做……,但我要大聲疾呼:在神的話語上「浪費」時間是最值得的!

    事實上,重點不在知識量多少,而在思維習慣。初期我們也許覺得這樣的做法很費時,既要餵養成人,又要考慮孩子的需要,可能還要徵詢主日學老師的看法。但如果教會能夠有這樣的信息產出,就可以避免家庭不同年齡層的成員被切割到不同族群,各有各的經文、各有各的教材,孩子難以進入大人崇拜的殿堂,大人也不知道如何俯就孩子。只要改變思維習慣,教會就有可能供應家庭的信仰素材,讓大人可以延伸講道裡的信仰觀、生活觀、價值觀到家庭,所以這是牧者值得投入的基礎工程。

    讓孩子思考神

    有一天,孩子跟我一起讀《狐狸馬可與鹿角船》,這繪本提到狐狸馬可喜歡問為什麼,但牠的同伴只想知道哪裡可以吃到更多肉,牠們覺得狐狸馬可的問題一點都不重要。於是我問孩子:「你覺得狐狸馬可的問題重要嗎?」

    孩子理所當然地說:「重要呀!這些問題都很有趣。」

    我說:「以後如果有很多人跟你說,神是誰、你是誰、你為什麼在這個世界……這些問題一點都不重要,中午便當吃什麼更重要呢?」

    孩子說:「我覺得這樣說的人更奇怪!」

    「祢口中的律法對我有益,勝過千千萬萬的金銀。祢的手造了我,建立了我;求祢使我有悟性,可以學習祢的命令。」(詩119篇72~73節)當我們的孩子了解思考神的益處更勝於口腹之欲的滿足,這是不是整個教會都應該感到歡欣鼓舞的事?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