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受難週默想-馬太福音27:32-44 譏誚神的兒子

    作者:梁家豪

    讀經

    馬太福音27:32-44

    32他們出來的時候,遇見一個古利奈人,名叫西門,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33到了一個地方名叫各各他,意思就是髑髏地。34兵丁拿苦膽調和的酒給耶穌喝。他嘗了,就不肯喝。35他們既將他釘在十字架上,就拈鬮分他的衣服,36又坐在那裡看守他。37在他頭以上安一個牌子,寫著他的罪狀,說:「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38當時,有兩個強盜和他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39從那裡經過的人譏誚他,搖著頭,說:「40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罷!你如果是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罷!」41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也是這樣戲弄他,說:「42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43他倚靠神,神若喜悅他,現在可以救他;因為他曾說:『我是神的兒子。』」44那和他同釘的強盜也是這樣的譏誚他。

    釋義

    如果上帝要我們走一條路,途中充滿著對我們的嘲笑和謾罵,一直持續到路的終點,直到我們淹淹一息的時候,這樣一條路,你我是否還願意走?耶穌背著十字架到城外(v.32),路上經過的人們一知道那背著十字架的人是耶穌,他們就都譏誚他(v.39)。「譏誚」這個詞,有些譯本翻成嘲笑辱罵,與前一章大祭司批評耶穌時說耶穌「僭妄」(太26:65),原文是同一個字。馬太用相同的字來紀錄這些人如何對待耶穌,可能暗示這些人對耶穌說的惡言,其程度相當於對上帝的「僭妄/褻瀆」。

    在馬太筆下,如同前述「譏誚」一詞讓我們看見的,這段經文裡充滿著諷刺性和雙關語。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馬太記載耶穌從出城到死亡的過程相當快速(太27:32-50),在這簡短的篇幅中以耶穌受到的羞辱為焦點。眾人羞辱耶穌的火力,又以攻擊耶穌說過的話為核心,人們用他曾經說過的話來諷刺他目前的處境。這讓我們想起耶穌在被魔鬼試探的時候,撒旦也是趁著耶穌飢餓的處境,利用聖經上的話來試探他(太4:1-11)。所以耶穌一路上受到的譏誚,也是撒旦在對他做最後的試探和引誘。

    羅馬兵丁在十字架上安放一個牌子,寫著他的罪狀:「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v.37),這不僅是對耶穌處境的諷刺,也是在鄙視羞辱每一個活在羅馬政權下的猶太人,嘲諷這些猶太人的王被羅馬人釘了。然而,此時在十字架下的祭司長、文士和長老一點都不介意,經文記載他們是以第三人稱路人的姿態,故意走到十字架下彼此交談,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v.41-42)就跟路人譏誚耶穌一樣(v.39),合理化他們之所以不相信耶穌的原因,都是因為耶穌的錯(其實即便耶穌在這之前行過多少神蹟他們也是不信),而這種對耶穌能否自救的挑戰,令人想起撒旦對耶穌的第一個試探(太4:3-4)。又在十字架下的祭司、長老接著說:「他倚靠神,神若喜悅他,現在可以救他;因為他曾說:『我是神的兒子。』」(v.43),他們現在把證明耶穌身份的責任推給上帝,彷彿重現了撒旦對耶穌的第二個試探(太4:5-7)。

    這是多麼難走的一條路啊!人們從耶穌受審的地方開始一路到他釘在十字架上都不停的譏誚神的兒子,最後連同釘在十字架上的強盜也譏誚神的兒子(v.44)。我們可能有看過馬拉松選手跑向終點的畫面,當有一位選手快要到達終點時,他必然會用盡全身僅存的力氣向前奔跑,沿途的觀眾則是大聲加油鼓勵,心裡懷抱著尊敬與支持。然而,耶穌所走的這條路上,一路的聲音盡是譏誚神的兒子,引誘他的腳步停下來,從十字架上下來。

    默想

    1. 耶穌愛我,以致於他一路忍受著譏誚和試探,為我承擔罪果,死在十字架上。
    https://www.hermitagemuseum.org/wps/wcm/connect/85211787-0373-4664-80f0-821010aa32b8/WOA_IMAGE_1.jpg?MOD=AJPERES&d93ea8ea-4f48-4cfa-99e9-0620955ba4e6

    Author: Campin, Robert, c. 1380-1444 Title:Trinity (Left Wing of a Diptych)

    Place:Netherlands Date:14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