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受難週默想-馬太福音22:1-14 喜宴

    作者:梁家豪

    讀經

    馬太福音22:1-14

    1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2「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3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他們卻不肯來。4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5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作買賣去;6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7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燬他們的城。8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9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10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11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的,12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呢?』那人無言可答。13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14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釋義

    這是一個天國的比喻,耶穌是繼先前兩個比喻之後(太21:28-31、33-41),又以第三個比喻回應宗教領袖和民間長老的質疑。談話的場景在聖殿中(太21:23),耶穌除了面對祭司長和民間長老之外,法利賽人在耶穌講論的過程中也加入了(太21:45),可見抵擋耶穌的勢力在凝聚,殺耶穌的氣氛也不斷升高。

    這段經文中的所有事件都圍繞在這場「筵席」。「筵席」這個字出現許多次,在一些中文譯本裡譯成「宴席」或「喜宴」或「婚宴」。第11、12節寫到「禮服」的「禮」,這個字的原文同樣是「筵席」,所以也能直譯成筵席。這個比喻的意義、關鍵和焦點顯然是在主人與賓客的互動上,有些人可能注意到路加福音14:1-24也記載了一個相似的比喻(路14:15-24),但對話的場景和馬太福音這段不同,路加的場景不在聖殿,是在一位法利賽人首領邀請耶穌吃飯的場合中。如果我們有興趣將馬太與路加這兩個比喻放在一起比較,還可以發現馬太在這段經文裡的內容顯然比起路加裡的更具批判性。因為在馬太的記載裡更強調喜宴呼召者的身分,那是從一位「王」發出來的呼召(v.2),王有他的喜好和威嚴,這王也能貫徹他的權柄,既能除滅兇惡的人(v.7),也能全權決定來賓的資格配不配得(v.8-9、11-13)。於是我們可以發現,馬太筆下的這段比喻更貼近於受難週的處境,原因是耶穌的受難就是天父在向世人發出喜宴的邀請,而現在環伺於耶穌周圍的人,正是在抵擋他,想要殺他,不願參加這場喜宴的人。

    接著,幾乎每位讀者都會有的疑問是,既然參加者的身分都不講究了(v.10),為何還要講究這一位參加者的服裝呢(v.11-13)?其實藉著經文的描寫,馬太刻意的要我們這些不在場的「非當事人」無需多想,因為最直接有力的證明是當事人自己。這位賓客自己對於王的詢問都無話可說、啞口無言了,就已經證明他的不義是連他自己都無可推諉。而王對於這位賓客的處置是「捆起來,丟在黑暗裡」,表示人們即使在形式上參加了天國的喜宴,神仍然會鑑察人是否出於真心,若不是出於真心,在最後審判的時候依然會被棄絕於天國之外,所以這段經文才會接著說:「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v.14)用這最後一句話來強調,不是所有回應天國邀請的人在最終審判時都會被選上進天國享受盛宴。

    在受難週期間,耶穌講了這個比喻是在向我們發出羔羊宴席的邀請,同時也在要求我們真心赴宴。不知道是否有人會在反省自己的心和行為後,擔心自己可能失去救恩呢?其實按這比喻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王不斷的邀請人來赴宴的行動,以及王對於「坐滿了客」的期待(v.10),顯示出天父歡迎每個人參加喜宴的心是非常明顯的。所以耶穌不是要我們擔心失去救恩,而是要我們的生命對天父的邀請和恩典有合宜的回應。後來保羅也是如此對以弗所的信徒說:「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

    默想

    1. 耶穌在受難週期間一天一天的接近逾越節的宴席,也一天一天的接近釘十字架的各各他,而我在信主的日子裡,我是如何一天一天的預備和使用神賜給我的生命?我在預備和使用這生命的時候,我的心是否帶著前往喜宴赴約的快樂和慎重?

    Parable of the Wedding Feast

    Artist:Андр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иронов (A.N. Mironov)

    Title :Русский: Притча о брачном пир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