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受難週默想-約翰福音18:28-38a 我的國不屬這世界

    作者:梁家豪

    讀經

    約翰福音18:28-38a

    28眾人將耶穌從該亞法那裡往衙門內解去,那時天還早。他們自己卻不進衙門,恐怕染了污穢,不能吃踰越節的筵席。29彼拉多就出來,到他們那裡,說:「你們告這人是為甚麼事呢?」30他們回答說:「這人若不是作惡的,我們就不把他交給你。」31彼拉多說:「你們自己帶他去,按著你們的律法審問他罷。」猶太人說:「我們沒有殺人的權柄。」32這要應驗耶穌所說自己將要怎樣死的話了。

    33彼拉多又進了衙門,叫耶穌來,對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麼?」34耶穌回答說:「這話是你自己說的,還是別人論我對你說的呢?」35彼拉多說:「我豈是猶太人呢?你本國的人和祭司長把你交給我。你做了甚麼事呢?」36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37彼拉多就對他說:「這樣,你是王麼?」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38a彼拉多說:「真理是甚麼呢?」

    釋義

    耶穌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受審,是四卷福音書都記載的受難經歷,不過約翰福音對此事的記載最為詳細,且相當耐人尋味。前面讀過的經文範圍,可以簡單分成兩段,第一段是從28節到32節,記載彼拉多和猶太人的對話,第29節告訴我們談話的地點是在彼拉多的官署外面(「官署」在《和合本》譯為「衙門」)。第二段是從33節到38節,記載彼拉多與耶穌的對話,第33節告訴我們談話的地點是在官署裡面。

    審理耶穌的過程就此展開,此時彼拉多就像站在歷史舞台的聚光燈下,無論是在第一段裡還是在第二段裡,他都是每一幕的必要角色。他的重要性、身份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只有他有殺人的權柄(v.31),他代表了這世界的權柄登場。

    所以彼拉多的戲份真的很重,經文從這裡開始一直到第19章13節,紀錄著他在官署內外不停進進出出的情形,表現出這個世界的權柄好像相當順應「民情」、體貼「民意」。於是形塑出不斷往返於官署內外的彼拉多,雖然他位高權重,但此時倒像是一個無法自主、聽差辦事的小小官吏,和他的身份地位極不相稱。難怪有近代的聖經學者認為,作者約翰的記載方式很故意,故意讓彼拉多的戲份帶著諷刺意味。值得一提的是,耶穌對人的服事也相當「親民」,但是耶穌的親民不同於彼拉多的體貼民意,耶穌雖然服事過各式各樣的人,不過耶穌從未失去真理中的自主和自由。

    當時,猶太人有避免進入外邦人處所的忌諱,為的是防範自己從外邦人的生活環境中沾染到不潔淨的事物。尤其是在逾越節期間,一旦沾染到污穢就必需要跟家人朋友「隔離」一段時間,也無法一起過節了,那對個人來說是多麼嚴重的損失和影響。所以猶太人不願意進到官署裡面告狀,而彼拉多也順應民情,願意頻繁地往返於官署內外進行審理。然而,人在外表上對不潔淨事物的介意,並不等於內心的純正潔淨。耶穌是從該亞法那裡被帶出來的(v.28),該亞法是當時猶太人的大祭司,彼拉多則是羅馬政府駐耶路撒冷的軍事首領,兩人對於如何處置耶穌,可能在更早之前就有過協議。因為在逮捕耶穌時,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幫手正是羅馬士兵(約翰福音第18章3節)。

    耶穌如何回應他們的指控和審問呢?第36節寫到「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耶穌的回答表示,基督的國度、彌賽亞對全人類的意義,既不等於猶太人的國(如果是祂就不會被交給猶太人),也不具有要用武力和世上任何國度爭戰的用意(如果是祂的臣僕就會出來爭戰)。祂的確是君王,祂來了,但祂的國度不在「世界」這個層次裡,祂的子民是屬於「真理」(v.37)。接著,彼拉多就說了那一句話「真理是甚麼?」這又是約翰筆下的故意,彼拉多有殺人的權柄,但不曉得真理是甚麼,卻要來判斷人的生死,彼拉多在這裡有最高的權柄,但他在作審判時,卻像一個比起其他人還要沒有自由的人。

    默想

    1. 我是否曾經像彼拉多一樣,被這世界的「民情」和「民意」帶著走,既不屬於「真理」,也沒有真理中的自由?
    2. 我是否有想要明白「真理」的熱情?我是否為了明白「真理」而願意付上代價和努力?

    Artist:Mihály Munkácsy  (1844–1900)

    Title:Christ in front of Pilate

    Français : Le Christ devant Pilate